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徐伟荣博士作题为“中国野生山葡萄抗寒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研究”的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8-04-15 作者:

徐伟荣博士作题为“中国野生山葡萄抗寒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研究”的学术报告

2018年4月14日下午,我院徐伟荣博士为农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作题为“中国野生山葡萄抗寒优异基因挖掘与种质创新研究”的学术报告。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天里,徐伟荣老师带着自己积淀多年的学术成果,来到了农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充满启发又新颖别致的学术沙龙。

首先,徐老师放眼宏观,立足于FAO统计的葡萄在全世界种植面积及其产量的大数据说明了葡萄给各国人民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祉。同时,又指出我国贺兰山东麓产区在耕作葡萄时所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低温对欧洲葡萄的冻害。以往的办法是埋土防寒,这样做不仅严重影响树龄,耗费了大量人力,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虽然有人提出了诸如生火取暖、直升机乱流驱散寒流的办法但都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面对困局,徐老师适时地抛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他发现中国华东野生山葡萄,尤其是雌性植株对极端寒冷环境耐受性的表现让人侧目——树体枝干耐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根系耐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相比之下,欧洲葡萄在零上5摄氏度的环境里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那么,是否可以借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野生山葡萄优异的抗寒性状与欧洲葡萄优良的品质性状做一个结合呢?

徐伟荣老师早期研究发现,山葡萄抗寒性状是一个高效的数量性状,简言之就是调控抗寒性状的基因分布在葡萄的18条染色体上,且葡萄属于高度杂合又容易发生芽变的果树,对前期目的基因的获得、构建基因文库、后期的遗传转化还是相当不利的。徐老师高屋建瓴地构想这么多的调控基因、热激蛋白中会不会有那么一两个异常活跃的、优先表达的“总开关”“班长”角色的基因引领着其他相关基因一起表达。